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创作方面不断展现令人惊叹的能力,社会各界对此现象的相关讨论也愈发热烈。AI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让公众对未来的文化生态产生无限的联想。
科技的“魔法力量”,为内容创作和文化消费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全新体验
近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宣布,完成国内首个旅游职业教育专业级人工智能大模型“白泽”的全面部署与应用深化。
2月28日,“AI时代的艺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研讨会”在山东美术馆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为个案,深入研讨“AI时代的艺术”这一主题,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作的融合方式。

高校培养更加注重“AI+文化”。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科技正用魔法般的力量,为内容创作和文化消费带来翻天覆地的全新体验。
AI技术的引入,为文化产业带来了自动化、智能化的创作工具,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以影视制作为例,OpenAI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能够根据文字提示自动生成高质量视频,为创作者提供全新的创作方式。
在文学创作领域,AI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AI能够分析海量文本数据,生成符合特定风格或主题的内容。此外,AI还在草图绘制、色彩搭配等重复性任务中发挥着自动化处理的优势。
山东广电媒体视觉设计师丁鼎介绍,AI最显著的优点是缩短了视频特效的制作时间,以前一个故事类的视频需要分为前期策划、现场拍摄、后期制作等流程,复杂的故事制作周期大概在一个月左右。而现在有了新技术,只需要一周的策划和三四天的AI生成时间就可以了;同时AI巨大的数据支持可以给创作者更多的灵感,其中包括色彩的搭配、光影的运用、字体的设计、排版样式等,让影视作品的视觉特效设计不拘泥于传统形式,更多样性地呈现出来。
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文化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AI推动了文化产业从传统的个体创作模式向数据驱动的协作模式转变。
以上海建立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为例,该社区聚集了影视、电竞、广告等多个领域的团队。在这里,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可以基于AI大模型进行协作,形成场景闭环应用。比如,在影视制作中,编剧团队可以利用AI分析市场需求和观众喜好,创作出更具吸引力的剧本;制作团队可以借助AI工具进行特效制作和场景搭建;营销团队则可以通过AI分析用户数据,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这种跨领域的协作模式,加速了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提高了整个产业的运作效率。

AI被用在展览展示里。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戴元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对文化创意领域的影响比表面所见更为深远。当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文化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传统内容生产模式面临效率与创新的挑战;另一方面,AI技术为文化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从传播学角度分析,AI重构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创作流程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按照美国学者施拉姆的信息选择理论,创作者选择特定生产方式的可能性,与其预期效益成正比,与付出成本成反比。AI技术降低了创作门槛,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比例关系。而进一步分析这一现象对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发现,从经济学角度来看,AI驱动的文化生产模式正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当内容生产者面临技术赋能与市场重组的双重变局时,传统的垂直整合模式被打破,分布式创意网络逐渐形成。长远来看,这将导致整个文化产业的价值分配重组,影响创意主体的构成和多样性。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凌认为,AI重构文化产业的核心逻辑,可以总结为“技术赋能”和“人机协同”。传统艺术创作依赖个人灵感与经验,而AI通过数据分析和生成技术,将创作从“个体化独创”转向“智能化协作”。例如,AI绘画工具可以根据关键词生成图像,帮助艺术家快速探索风格,甚至突破传统媒介的限制。
AI的精准推送和沉浸式体验,更新文化消费方式
AI技术在文化产业消费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精准化内容推送,这就更新了我们一直延续的文化消费方式。
戴元初认为,在文化消费理论领域,AI技术正引发新的研究视角。“算法消费社会学”关注AI推荐系统如何创造新的文化分层机制,形成“算法部落”现象,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文化消费逻辑。同时,“注意力经济学”研究发现,在AI主导的内容生态中,消费者的注意力分配从线性转向多焦点模式,改变了文化产品的价值评估方式。进一步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从受众心理学角度来看,AI驱动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创造“存在感”和“流体验”,正在重塑个体与文化内容的互动模式。当消费者面临丰富多元的沉浸选择时,他们可能会根据体验回报与认知成本的比例作出选择,这符合选择或然率公式的预测。长远来看,这将导致文化消费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影响整个产业的服务模式和盈利逻辑。

各种AI软件运用越来越广泛。
陈凌表示,AI带来更多的文化消费方式,算法根据用户行为推荐内容,形成“千人千面”的文化体验,比如新闻平台利用AI实时追踪热点事件,并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等行为数据,为用户生成个性化的新闻内容。短视频平台更是通过复杂的算法,精准匹配用户的兴趣偏好。当用户在平台上浏览了一些美食类视频后,平台会持续推送更多与美食相关的优质视频。这种精准化的内容推送,大大提高了用户与内容之间的匹配度,使用户能够更快速地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显著提升了用户黏性。而AI也让消费者在使用工具的情况下,实现现实与虚拟的融合,比如用户可在博物馆通过AR实时获取文物解读。此外,AI还可以让观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生产性用户”,例如通过AI工具改编电影结局,推动“用户共创内容”模式。
AI与文化的融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让文化焕发多元生命力
在AI面前,之前很多专业的工作都变得微不足道,小学生用15分钟就可以制作一套精美的PPT。那么,对于传统文化创作来说,会面临巨大的冲击吗?丁鼎认为,就目前来看,AI并不能取代文化创作,反而是专业人士提高效率的工具。正是因为AI推动了“全民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减小了大众对文化作品的试错概率,提高了大众的审美。而正是这种提高,让专业人士站得更高,拓宽了眼界,最大限度上满足大众审美的提高。
戴元初认为,AI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创作流程和消费体验上,更深远地影响着整个文化产业的经济结构和市场格局。“通过学术研究、教育创新和政策引导,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健康、公平和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作为文化产业的研究者,我认为只有正确认识AI技术的双刃剑特性,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AI在文化产业引发的版权、伦理等问题,学术界需要构建多层次的理论支持体系,也需要行业内部的自我调整、政策的引导和监管,以及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
AI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文化产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从生产端到消费端,AI技术不仅提升了创作效率和用户体验,还拓展了创作的边界和市场的参与度。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逐步完善,AI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可能。(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