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R等数字化技术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让静止的、尘封的历史文物文献‘动起来’,转变为动态演绎,以更鲜活、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5月26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26日下午的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表示,要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从需求出发拓展AI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为人工智能装上“文化芯片”

高文认为,自2006年至今近20年,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现正迈向第三次浪潮。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将是协理式人工智能或者叫辅助性人工智能。协理式人工智能以智能体(AI Agent)为典型代表。AI Agent可以看作 “大模型的应用层封装”,需结合规划、记忆、工具调用等能力,实现人机协同操作,协助人类开展日常工作。

在文化建设的广阔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的协同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从数字博物馆到智能翻译,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路径,并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有力桥梁。“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文化‘动起来、传下去、走出去’。”高文说。

在理论研究层面,高文表示,AI技术通过对海量文献和现实案例的智能分析,辅助学者从新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推动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在文艺创作层面,人工智能辅助艺术家深度创作,基于对社会热点和群众审美需求的精准捕捉,提供创意灵感和创作思路。在文化普及层面,多模态大模型、人机协同等技术推动实现了文化资源普惠共享,降低文化创造门槛,让大众便捷地参与文化生活并获取多元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生产消费的便捷程度,促进个性化创新发展。此外,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催生出全新的文化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和消费模式。

高文认为,文化建设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坐标,通过将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审美标准、人文精神融入算法设计与模型训练,能为人工智能装上“文化芯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引导算法包容性设计,用现代社会的公平正义价值观构建数据审核机制,借助艺术文化提升人工智能的审美创造力,可让冰冷的代码产生温暖的人文温度,推动人工智能在文化浸润中实现技术向善,成为服务人类文明进步的有益伙伴。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高文建议,要全方位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例如,需要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使用规则以及责任界定等问题,保护文化创作者的合法权益,避免侵权纠纷。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引导其在文化领域的开发与应用遵循人文价值。

技术方面,要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在文化理解、情感感知、创意生成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提高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应用的精准性和效能。

产业方面,要从需求出发拓展AI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商业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开发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的应用场景。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李润芳 刘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