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春致敬

百年风云激荡,青春一脉相承。

当五四精神与襄阳这座千年古城相遇,新一代青年正以“追光者”的姿态,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在汉江之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广大青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这些奔涌的青春力量,既是城市产业链跃迁的“硬核引擎”,更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活化火种”。

今日之襄阳,正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比任何时候都渴求青年智慧。

我们记录这些“追光者”的故事,不仅为致敬奋斗,更想传递一个信念:

在襄阳这片热土上,每一份青春都值得被时代照亮。

愿你在此看见青年的无限可能,更听见这座城市与青春同频的心跳。

李士栋

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李士栋正在做实验

4月29日,青年博士李士栋戴上手套,小心地将电解液注入到已经叠片好的锂离子软包电池中,仔细检查电池的封装情况……

李士栋今年32岁,武汉理工大学博士,隆中实验室软包电池中试线负责人,专注于软包电池创新研发工作。他说:“传统软包电池面临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的技术瓶颈。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决技术难题,更要推动软包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为新能源产业赢得竞争优势。”

2023年底,软包电池中试线正式运行,这条中试线具备关键正负极材料设计制备、软包电池组装、电化学性能测试、充放电过程原位表征及热安全性能测试等能力,涵盖电池生产测试过程中全产业链服务内容,填补了省内空白。

软包电池因其轻量化、高能量密度和设计灵活性等优势,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一年多来,李士栋带领的研发团队,成功攻克一个个软包电池关键技术,并与回天胶业、武汉国创等产业链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推动电池材料、制造工艺及安全性能全面升级。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展现了青年科研人员的担当与智慧,更为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低温条件下,电极材料会出现粘黏不牢、脱落的问题。我们通过研发试验,联合回天胶业研发了负极胶粘剂,解决了这一难题,深受企业好评。”李士栋说。

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逐步构建了“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政府协助解题”的技术攻关模式,解决企业面临的“卡脖子”难题。

“我们团队有20多人,以90后为主,攻坚能力强。”李士栋表示,团队的成果离不开隆中实验室“产学研用”模式,不仅提升了科研效率,也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广阔舞台。

目前,隆中实验室已建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制备与测试中试线,并依托此平台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计7项,服务省内外新能源企业,同时与襄阳本地2家测试机构共建检测实验室。李士栋说:“未来,在新能源赛道上,我们将以创新之力推动产业进步,为襄阳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力量。”

苗国存

小黄桃变身乡村振兴“致富果”

苗国存(右一)为农民讲解中种桃技术

5月1日,在位于枣阳的湖北省精品果园示范基地,32岁的苗国存正在给一颗颗黄桃套袋。他用十年时间将一颗小黄桃做成了产值超9000万元的"黄金产业",带领上千农户走上致富路。

2015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毕业的苗国存,放弃了城市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枣阳种桃,成立湖北三棵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乡亲们种了一辈子桃,却卖不出好价钱。"他带着10万元启动资金,联合43户农户成立合作社,开启创业之路。

“从种下树苗到结果,有收成,要经过三个年头。这三年里,没有任何收入,而且还要不断地对桃树、桃园进行养护。”苗国存说,2019年,由于对灌溉条件、土壤肥力等问题估计不足,加上团队管理跟不上,200亩桃子产量未达到预期,损失近40万。

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人员管理,疏果、套袋、施肥、剪枝……一系列调整后,桃子成本降低了,产量上去了,桃子口感更好了。经过包装设计、宣传后,订单、电话一个一个地打进来。

"以前种桃靠天吃饭,现在跟着苗总干,亩产增收3000多元。"合作社社员老张笑着说。目前,公司已在枣阳市内建立了9个示范基地,发展面积超过15000亩,并与6个优质桃合作社紧密合作。同时,在河南、湖南、贵州、重庆等地建立13个示范基地,带动1100多户农户种植黄桃,总面积达到45000多亩,社员户均年收入超8万元。

苗国存创新推出"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管理模式,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引进42个新品种,培育出鲜食与加工两用的黄桃系列,既可鲜食又能加工成罐头、果脯,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每个桃子都有'身份证'。"苗国存介绍,基地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程可追溯。通过智慧农业系统,农户用手机就能掌握桃园温湿度、病虫害情况。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扎根土地,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他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新农人的精彩篇章。

齐明阳

青春在创新中闪光

齐明阳为团队成员讲解电池技术

有这样一位青年工程师,他用八年青春扎根技术研发,以创新为刃突破行业瓶颈,带领团队在动力电池领域书写了一段“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传奇。他就是骆驼集团新能源板块优秀项目经理、2024年襄阳车城“优秀青年人才”称号获得者齐明阳。

2017年,刚入职不到一年的齐明阳,面对电芯制程效率低、配组率不足的难题,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流程设计,将制程时间缩短50%,电芯配组率从78.1%提升至92.5%,赢得骆驼集团降本增效的“单项贡献奖”。

2018年至2019年,他转战公司启停电池项目,直面纳米级材料分散难题。彼时,产线因正负极搅拌工艺缺陷屡屡“卡壳”,日本专家多次前来指导未果。齐明阳从材料特性与设备结构双向切入,创新开发干混搅拌工艺,不仅破解了分散困局,更将搅拌时间缩短40%,产出3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步,他针对涂布工序的“缩孔”顽疾,首创浆料重力过筛工艺,将正负极制片不良率分别降至2.11%和0.11%,斩获2019年骆驼集团“QCC改善技术类第一名”。

2020年,齐明阳转职项目经理,肩负起12V低压电池平台化开发重任。面对传统铅酸电池体积大、低温性能差等痛点,他带领团队以“结构极简、技术覆盖、通用性强”的设计理念,打造出行业首个卧式平台化辅助电源产品集群。

在结构上,他带领团队创新采用六角加强筋设计,使电池抗压强度达30KN,振动耐受性超行业标准;电气方面,首创通讯接插件与上盖一体化方案,消除插接短路风险;BMS硬件采用国内首创双层板结构,过流能力突破1600A,软件则通过智能算法将SOC精度控制在5%以内;在电芯上,首次在低压电池领域采用全国产化材料方案,应用场景覆盖高低温环境。

凭借平台化创新,该产品3年内获1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配套包含低空飞行领域、商用车领域、新能源乘用车三大领域,超过16款车型,累计销量超20万套,深受客户好评。

当前作为产品经理,齐明阳始终强调“集体智慧”。他带领的团队累计突破百余项技术难题。同事评价他:“齐工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面对荣誉,他谦逊地说:“创新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接力赛。”

从“技术小白”到科创先锋,他用八年时间,诠释了“闯创干”的青年精神,书写了一段以创新定义青春的奋斗故事。他说,未来,我将继续深耕电池技术与新能源领域,探索更多前沿技术,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隗鹏

让漆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隗鹏(前排中)向游客展示漆器技艺

5月1日,位于汉江边的襄阳市传统漆器博物馆,成为襄阳热门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参观。“之前在网上看过不少漆器作品,但是近距离欣赏,还是第一次,漆器工艺非常精湛,让我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市民刘女士说。

漆器博物馆里,除了展示李氏漆器和文创产品外,还展示与襄阳万里茶道相关的漆器精品,以及传统的牌匾、楹联等。

2024年,“李氏漆器髹饰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隗鹏和相关传承人群体们在原市级非遗项目的基础上深挖特色,将“李氏漆器髹饰技艺”重新整理凝练为“襄阳牌匾髹饰技艺”,并成功申报成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隗鹏说,襄阳牌匾髹饰技艺省级项目成功申报是古代襄阳码头文化、会馆商铺林立的实证,也为打响襄阳漆艺金字招牌奠定了有利基础

“襄阳作为楚文化发祥地,漆器工艺发展历史悠久,在唐代冠绝天下,有‘襄样’之称。作为‘李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人,我有义务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并传播开来。”隗鹏说。

博物馆只是一个文化载体,想让漆器工艺真正“活”起来,必须吸引年轻人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于是,他积极策划了《大漆单珠手环制作》《大漆戗金画制作》等漆艺手工体验课,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体验者们可以自己尝试打磨、装饰等工序,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

“我最喜欢大漆单珠制作,只要有课程,都会过来。看着小小的漆珠在自己的耐心打磨下渐渐显露出色泽,感觉很神奇。”一位大学生说道。

为了让漆艺走得更远,隗鹏还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设计了“襄样”大漆单株手环、漆版画手工体验包,在管家巷里的“襄阳礼物”文创店内,以低廉的价格进行销售。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热销品。

“漆器产品既保留了漆艺的经典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实用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在隗鹏看来,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相反,它们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实践,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朱琪琪

以青春热血浇筑幸福社区

朱琪琪(右一)正服务社区居民

在东津新区浩然社区,30岁的朱琪琪正用她的青春与智慧,为这个新兴社区注入活力与温度。作为襄阳最年轻的社区书记之一,她带领团队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东津人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

2016年,朱琪琪大学毕业,2017年6月,她以优异成绩通过了东津新区网格员招聘考试,从此,便在东津扎下了根。2021年10月,浩然社区成立,同年她当选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在东津,花更少的钱可以买到更好的房子,让老人小孩都住得下。"这是朱琪琪常挂在嘴边的话。浩然社区作为东津新区的新建社区,70%的居民都是来自周边县市区的年轻家庭。

针对这一特点,朱琪琪引导社区"创客空间"大学生开办家装工作室,帮居民节省装修成本。28岁的王女士说:"多亏社区帮忙,我们三代五口人住90平的房子也不觉得挤。"

辖区内新建小区多,居民以中青年为主,家庭情感纠纷、物业服务矛盾较为突出。朱琪琪组建了由律师、心理咨询师、物业专家组成的"解忧工作室",通过专业调解化解居民矛盾。

去年,一对年轻夫妻因育儿问题闹离婚。社区心理咨询师经过多次疏导,帮助他们重建沟通桥梁。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纠纷210余起,化解率97%。

朱琪琪创新推出线上"您说我们做"民意收集机制,及时收集居民反映的问题,社区24小时内必响应。

为了促进居民就业,社区打造了"创客空间",提供免费场地和创业帮扶。心灵手巧的李俊男女士通过手工花项目实现了就业,还带动10多位妈妈就业;毕业大学生小王在社区引导下成立家装工作室,年收入超10万元。

朱琪琪常说:"来到东津,就是东津人。"她带领团队开展"新东津人"融入计划:成立“宇”你同行志愿服务小组、“怀邻”工作室、“漫”步人生心里疏导、“暖阳”行动队......

"小朱书记就像自家闺女一样亲。"独居老人张奶奶的话道出居民心声。这位年轻的社区当家人,正用她的热情与专业,书写着新时代青年干部的担当,让青春在基层治理中绽放绚丽之花。

李一可

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热土绚烂绽放

李一可(右一)为村民耐心做调解

"王大伯,您家的鸡最近没少吧?"4月30日,在谷城县五山镇闻畈村,西部志愿者李一可蹲在菜地边,热情地与一位老人拉家常。

一个月前,王大伯家门前是邻里争吵不断的"战场"——他养的鸡经常跑到路上,总有过往的车辆将鸡碾压受伤,找不到说理的地方,于是就经常辱骂过往的车辆,甚至不让邻居刘大爷路过。

李一可得知后,上门了解情况,却不受王大伯待见,拒绝沟通。无奈之下,他找到王大伯的儿子,希望可以帮忙与王大伯沟通,解决此事。渐渐地,王大伯打开了心结,他说,自己年龄大了,劳动能力下降,就想在家里养点鸡,生了鸡蛋补贴家用。

为了让王大伯安心养鸡,又方便周围邻居出行,李一可让王大伯儿子为父亲安装监控,实时记录鸡的情况。王大伯儿子说,这个主意好,安装监控后,鸡一只也没少。

这样的调解案例在李一可的服务记录中比比皆是。翻开他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社区每户家庭的情况和需求。王姐和李姐因菜地归属问题闹矛盾,他主动联系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中心委员会,申请仲裁,向当事人解释相关文件,最终事情得以调解。

服务记录中的每一页日志都浸透着李一可的心血,也见证着他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西部志愿者的蜕变。

"刚来时,我以为志愿服务就是做好事那么简单。"回忆起初到西部时的情景,李一可感慨。习俗差异、居民不信任,这些困难曾让这个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彻夜难眠。转折点出现在一次调解中,一位群众到他办公室大哭一场,他递上热茶,耐心劝解后,群众破涕为笑。"那一刻我明白了,基层治理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需要将心比心的应用题。"

这位年轻的西部志愿者,用双脚丈量村里的每寸土地,用真心化解每起纠纷,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情怀。

李一可说:"有人说青春应该轰轰烈烈,但我发现,通过我们的调解让争吵的邻居握手言和时就很欣慰,这些平凡的闪光点,同样让青春绽放光彩。"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记者:吴芳丨通讯员:孟曦 申明佳

编辑:董子川丨校对:吴芳

责编:沈明晶丨审核: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