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轰鸣声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出现一个黑点,随着高度下降,距离拉近,陆丰13-1钻采平台逐渐显露真容。

不久,飞机降落在停机坪上,中海油深圳分公司陆丰13-1平台总监韩长威迎着海风,稳健走下机舱,回到了他最熟悉的“战场”和“堡垒”。

14年过去,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惊叹大海广阔的少年,而是坚守在南海一线的技术骨干,更是带领团队进军深蓝的领航者。

▲韩长威 受访者供图

1

少年初离内陆

一朝驻守深海

2011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之后,身边同学纷纷投入产业一线,韩长威的内心也存了一团火,将目光投向祖国南方。

那是深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南海开发的整体战略吸引着全国青年投身建设热潮。韩长威背起行囊南下,进入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怀着兴奋紧张的心情,他一头扎进训练,顺利通过了陆地培训和资格证考试,正式具备了出海工作的条件。作为新一批出海的员工之一,韩长威登机前往海洋深处的中海油陆丰13-1钻采平台。

第一次坐上直升机,城市建筑在他眼中越来越小,海洋的轮廓逐渐清晰,蓝色面积越来越大,直至占满视野。飞机降落,韩长威震撼之余,也感到一阵慌乱。“四周全是海,没有边界,没有参照物,就像世界只剩下钻采平台这一座孤岛,巍峨独立。”

“穿上救生衣,快,要快!”初上平台,韩长威就迎来了一位“严师”——他的师父王清。王清严肃认真地指挥着5个新人进行逃生技能比赛,这让韩长威十分意外,他没想到,来到平台的第一个任务竟然是逃生训练。虽然在陆地求学时已经对海上平台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投入一线工作时,他才意识到,在海上从事生产所需要的安全意识是如此关键,容不得一点马虎松懈。这种刻入骨髓的安全意识,也成为他日后引导新员工开展工作的第一课。

2

从“徒弟”到“师父”

薪火相传坚守一线

海上工作28天,陆地休息28天,看似1:1的工作比例,背后是一次次由陆到海的分别,和从海归陆的重逢。在离家的时间里,韩长威渐渐褪去青涩,真正融入南海开发的进程中去。

在日复一日的驻守中,韩长威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流程,不断解决实操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甚至在夜里时刻警醒,关注设备运行情况,为突发情况做好应急准备。

长达7年的一线经验,让韩长威对钻采平台的每一个设备都了如指掌,也让他与这片海域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从“小徒弟”逐渐成长为“新骨干”。2017年、2018年,韩长威连续两年在中国海油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随着南海开发进程的深入推进,海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长期的实践中,韩长威逐渐摸索出发掘团队潜力的“窍门”。为了锻炼团队的应变和组织能力,他甚至故意创造“困难”,防患于未然。

“在海上的日夜相处中,有一次,我观察到有年轻同事对于设备图纸的掌握还不够扎实,为提升他的设备管理意识,我精心设计了一次实战演练。当天,在确保安全生产的条件下,我悄悄拔掉设备控制线,模拟了一次紧急供电故障,让其直面送电的实际问题。看着他面对全平台超过100多名作业人员供电压力时紧锁的眉头,我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很快,他就展现出了专业素养,沉着应对、冷静分析,在20分钟内成功排查到我设置的故障点,我也跟着松了一口气。见证着年轻人又一次的成长,我对团队的未来也多了不少信心。”韩长威说。

日复一日的严格管理,锻造出一支过硬的队伍。在他的指导下,团队1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2人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52人成为电工技师、高级技师。2022年5月,韩长威入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名单。

“带徒弟就像海上行船导航,既要指明方向,更要懂得调整航速。”韩长威常陪徒弟们研读图纸,再转入现实的技术传授,不仅“手把手”带团队,还累计开发15套针对性培训课程,完成860小时教学任务,以标准化培训为新一代海油人打造知识“加油站”。

“技术一直在更新换代,但工匠精神始终如一,代代相传。”望着新一代海油人在平台上忙碌的身影,韩长威眼中满是欣慰。

3

见证百年跨越

稳步迈向深蓝

14年,5120天。韩长威看着屏幕上闪烁在自己资料页面的入职累计日期,脑海中映出陆丰13-1、陆丰13-2、陆丰14-4三个钻采平台的样貌。这些“深海重器”不仅承载着一代海上奋斗者的青春,也不断见证着半个世纪以来的海洋梦想步步成真。

2020年,韩长威把父母从河南省接到深圳,“我爸以前总说,海上工作不稳定,后来看到平台建设的不断进步,才真正放心了。”韩长威笑着说,他10岁的女儿经常画他在平台工作的场景,称他为“深海超人”。就在这一年,韩长威接到调令,作为技术骨干,随团队前往陆丰14-4钻采平台参与建设,这也成就了他和陆丰14-4钻采平台的不解之缘。

▲航拍陆丰14-4钻采平台全貌。 马旭 摄

位于南海东部海域的陆丰14-4项目,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海上原油生产平台,水深145米,于2021年5月安装完成,2021年底投产。刚到平台,韩长威就感受到这里蕴含的令人振奋的创业气息,他身后的团队大多是年轻人,面对的也是一片亟待开发的海域,但是众人信心十足,充满干劲。

“我们这代人离‘海洋装备中国造’又近了一步。”韩长威说。他发现,从前的陆丰13-1钻采平台由于设备没有大规模国产化,所以工人有时需要学习英语、日语才能看懂说明。10年后,当他来到陆丰14-4钻采平台,90%以上的设备已实现国产化,说明书上均有中文注释,效率大大提升。

“平台采用整体浮托安装技术,实现了大型海上油气平台的高效安装,这不仅是海洋石油领域国产化设备的进步,更是南海开发的重要一步,我的内心充满自豪感。”韩长威说。2021年11月22日,陆丰14-4项目投产当天,韩长威与团队早早就位,随着一声指令,原油喷涌而出,韩长威作为参与平台建设全过程的团队一员,不禁心潮澎湃。

在设备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一张无形的“网”将陆地和海洋连接在一起。2023年,一张远海5G网络让海上油田结束了30多年来没有手机信号的历史,目前南海的千兆级微波带宽可以达到174公里,已经能够满足日常使用需要。

20年前,海上平台没有网络,大家只能排队等待和家里通话,每个人每月只有20分钟左右时间,每一句话都要打好腹稿,真是惜字如金。如今,韩长威手机屏幕上,赫然显示着5G信号,海上作业不再是身处“孤岛”,陆地的亲人已经可以通过视频和手机通话随时联系到大海深处的他。对于他的女儿来说,“深海超人”爸爸不再是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工作,而是真真切切就在隔海相望的一线。

站在南海的海上平台上,望着远处翻涌的浪花与天边相接的朝阳,韩长威眼中满是对过往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许。“我们这代人见证了海洋石油的跨越式发展,我很荣幸能成为这场接力中的一棒,而年轻人的舞台,一定会更加广阔。我们脚下不仅是钢铁平台,更是中国向深蓝挺进的起点。”韩长威说。

深圳晚报记者 魏羽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