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上空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护城河碧水环绕,两岸绿植相映,尽显生态环境之美。(资料图片)

李全利(右)和谢海潮在巡护中进行记录。

高温下,晏紫良在平台处检查管道。

杨宇乐冒雨进行巡河。

李家河水库水清景美。(资料图片)
在静谧的秦岭深山中,有这样一群人,无论严寒酷暑,每天穿行于树林之间,守护绿水青山;在发展热潮涌动的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穿梭于设备轰鸣与热潮涌动处,播撒环保的种子,守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作为碧水蓝天的守望者,他们不畏艰辛,俯下身子“揪住”每一处污染源,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汗水守护城市的安全和美丽,肩负着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的责任与担当。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那些守护古城绿水青山、净土蓝天的动人故事。
大山深处护林员
辖区48900亩山林的情况了如指掌
8月的秦岭植被茂密,绿意正浓。早8点,秦岭北麓尚有凉意,西安市长安区大峪国有生态林场(以下简称大峪林场)库峪管护工作站站长李全利、护林员谢海潮已和往常一样在整理装备。佩戴好记录仪,背起装有镰刀、雨衣等简单装备的巡护包,两人手持铁锹踏上巡护之路。
“库峪的峪道可通往柞水,管护面积大。库峪河村人口众多,巡护压力不小。”巡山路上,李全利告诉记者,护林员的职责清单长达9项,从制止“五乱”行为到监测病虫害,从清理林区垃圾到宣传文明游山。每月22天、日均巡护17公里,常年下来,他们对辖区48900亩山林的情况已了如指掌:哪片林区内有野生动物活动,哪条沟壑易发滑坡,都已刻在脑海里了。
见垃圾就捡,通过“生态卫士”APP拍摄定位;沿途检查树木是否有病虫害;遇到游客向其发放防火宣传册……一口气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李全利甚至没有歇息的机会。
“以前巡山就是手里一根木棍或一把锯子,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对讲机,技术设备的提升让巡山效率大大提高了。”李全利说,随着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护林员们借助手机以及智慧视频监控系统日夜守护,实现了传统巡护向现代化巡护的完美蝶变。
据了解,近年来,大峪林场加大“人防”力度,组建专职护林员队伍,开展常态化巡查和普法宣传。今年以来,他们已出动巡护人员300余人次,开展清山查套行动,共清查峪道5条、沟道33个,总面积13.8万亩,确保野生动物生存栖息地安全。
“过去,护林巡山只能靠眼观脚量,现在我们增加了‘千里眼’和‘智慧脑’。”在大峪林场指挥中心,场长侯秋实通过智慧化调度平台向记者介绍林区巡护情况,目前设置23个摄像头,可对林场部分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弥补了人工巡护不到位的地方。
下一步,林场将对智慧化管理平台进行升级,进一步提高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监控传输途径,有效扩大监控监测面积。“通过在林区架设前端监控设备,逐步扩大国有林区监控范围,将破坏秦岭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侯秋实说。
城市一线环保人
汗水与蓝天相连与万家呼吸相通
8月西安的午后,烈日灼身。新城区某沿街楼内餐饮店后厨内,温度计指针直指40℃。西安市生态环境局新城分局执法大队晏紫良和同事一道,俯身检查油烟净化设施的运行状态和噪声来源,汗水打湿了衣衫。
通过简易铁梯,晏紫良上到被烈日炙烤得滚烫的楼顶,核查楼顶冷却塔和油烟机噪声。哪怕鞋底被烫得滋滋作响,也要确保排放和噪声都符合环保标准。高温之下,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工作显得尤为艰辛,但他们从未抱怨过,每一次3个多小时的巡查中,脚步从未停歇。
炎炎夏日,晏紫良和同事们顶着热浪,穿行于企业车间、废气排放口、加油站,敏锐捕捉空气中任何一丝不寻常的气味。手中的便携式VOCs检测仪,在烈日下持续工作,外壳有些烫手,但其数值的每一次异常跳动,都会引导执法人员步步逼近污染源头。
高温下的执着坚守,源于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在烈日下检查废气处理设施管道时,晏紫良的后背早已湿透,他笑言:“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是常事。但看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点辛苦算什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基层环保人共同的心声:他们的汗水与蓝天相连,他们的疲惫与万家呼吸相通。
晏紫良说,作为执法人员,白天检查扬尘工地,夜晚开展走航监测,排查污染行为。多少次午夜时分,他们依然坚守在厂区,借助强光手电检查烟囱排放状况,用便携式监测设备获取第一手数据,通过遏制夜间偷排行为,守护城市空气质量。
“生态环境执法容不得半点私情,必须以铁的手腕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是晏紫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次,针对辖区一工地连续两次夜间违法施工问题,晏紫良带领执法人员日夜监测、蹲守,依法依规固定证据。面对项目负责人的软磨硬泡和各种说情,晏紫良毫不动摇,严格依法对该项目两次违法行为分别作出了行政处罚,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只有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形成有效震慑,倒逼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规。”晏紫良坚定地说。
对于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晏紫良并非简单的处罚了事,而是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整改与帮扶相促进”的原则,主动为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今年7月,辖区一家新建筑工地因夜间施工噪声被多次投诉。晏紫良结合工地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整改建议,并助力企业加速推进。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该工地的噪声污染问题大幅改善。“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晏紫良说。
“噪声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为了从源头上减少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晏紫良积极推动项目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改造,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同期,辖区建筑施工噪声投诉明显下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从严格执法的“铁面包公”到普法宣传的“贴心使者”,从帮扶企业的“指导员”到化解矛盾的“调解员”,再到噪声防治的“守护者”,立足执法一线,晏紫良在严格执法、普法宣传、帮扶企业、化解矛盾、强化防治等方面深耕细作,用默默坚守、辛勤付出诠释着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为守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家河“护水人”
这里的一草一木关乎300万人饮水安全
清晨7点,当城市仍在沉睡,西安市李家河水源地环境应急科负责人杨宇乐已驱车从西咸新区启程,前往90公里外位于蓝田县辋川镇的李家河环保站上班。
作为西安市第二大饮用水源地,总库容为5260万立方米的李家河水库,通过南北输水干线,日均供水量约20万立方米。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关乎着西安市城东地区300万人的饮水安全。
为倾力守护安全优质的原水,杨宇乐和同事们日复一日地穿梭于总面积达362.32平方千米的水源保护区,徒步沿岸巡查、排查风险隐患、劝阻垂钓排污等违规违法行为,用双脚在山路中“磨”出年轮。
烈日下,杨宇乐和同事们踏着热浪挥洒汗水,穿行在水库周边,沿着蜿蜒崎岖的小路下河道巡查。“最远的一处风险点,下车后还得走2小时山路,一天下来脚底磨出水泡是常有的事儿。”杨宇乐说。
为守护好一库碧水,杨宇乐和他的同事们,年复一年重复着看似单调,但却至关重要的工作,从建站至今,每天记录李家河水库水质变化数据,他们的行程已累计超过15万公里。“看到监测数据达标,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杨宇乐说。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水库巡查工作也逐渐应用上了新技术,巡查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面对水源地监管曾面临的“范围大、人力少”的困境,杨宇乐带领团队创新采用“车辆巡查+视频监控+船舶应急”的立体化监管模式,在关键点位布设42个高清摄像头,实现了重点区域24小时监控。
站在李家河水库,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山上有像小风扇一样的设备。据介绍,这个“小风扇”是网桥传输中继站,主要是整合保护区各监控系统信号,相当于一个智慧大脑。
随着监管能力全面提升,李家河水源地环境监管已由单一模式升级为“四位一体”模式。即,徒步巡查、车辆巡查、水路巡查、监控巡查。依托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已实现数据同步、应急预警、统一调度等功能,可及时对违法行为、水质异常、环境风险等作出响应。
“虽然科技进步了,但每天的人工巡查依旧不可或缺。”杨宇乐说,巡查中不仅要关注水库本身的安全,还要时刻留意库区周边的环境,及时发现制止库区周边群众在水库钓鱼、电鱼、下河游泳等行为,制止砍伐树木、乱采乱挖、破坏水生态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
“在水源保护这场‘战役’中,孤军奋战难赢,同心协力必胜,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生态环境保护队伍,用点滴行动构筑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固防线。”杨宇乐说。
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