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刘琪 周泽楷

最近的江浙地区降雨频繁,温度适宜。在这种高湿的环境下,小区、公园等绿化带里蘑菇疯狂冒头,危险也悄然而至。家住湖州的张大爷(化名)就为这口蘑菇付出了惨痛代价!

这天,张大爷两口子在小区散步,看到草坪上一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菌子,看上去白白嫩嫩,外形形似香菇,越看越喜人。老两口商量后,一口气全摘回了家,炒了一盘野味菌菇当作下饭菜。

这一吃,可把他俩害惨了……

图片由创作大脑AI生成

一盘蘑菇下肚

夫妻俩被紧急送医

刚吃下野蘑菇不久,夫妻俩就双双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情况,被送往当地医院后考虑毒蘑菇中毒,需要紧急行血液透析。

张大爷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但老伴的肝功能指标仍进行性恶化,出现极度乏力嗜睡的状态。家人赶紧将大妈转院至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此时距离大妈食用毒蘑菇已经过去3天了。到医院后,感染科医生赶紧把她的血液标本送去毒物检测,竟然检测到了“鹅膏毒肽”。

鹅膏毒素是一种剧毒!它是从剧毒蘑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肽物质,属于毒伞肽类毒素,是一种对人致命毒素,其毒性要强于毒鼠强,可在几天之内摧毁人们的肝和肾。人们会清醒地感受到来自身体的极度疼痛,直至昏迷、死亡。

为了抢时间,在大妈到达病房的2小时内,感染科人工肝团队就做好了治疗前准备,赶紧为她上了人工肝。

在医护人员认真诊治和精心照料下,大妈身体状况终于转危为安,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均恢复正常。大爷大妈表示,以后再也不随便吃外面的野味了。

医院供图

野蘑菇“疯长”

再鲜也别吃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金洁介绍,梅雨季节以来,很多地区空气湿度大,土壤非常适宜野生蘑菇生长,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金洁提醒,切勿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很多毒蕈不仅仅会让食用者“见小人”(即神经精神型中毒),还可能导致肝肾损害、横纹肌溶解、胃肠炎症状以及光敏性皮炎等中毒。即便是无毒的野蘑菇,也不要轻易食用。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

如果不慎吃到毒蘑菇,应该如何自救?金洁说,中毒者如果神志清醒,要赶紧催吐。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的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中毒后,患者应当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