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璇

随着杭州“六小龙”强势崛起、深圳“十三太保”加速发展、成都“哪吒”爆火出圈,并以其颠覆性创新、爆发式增长迅速扩张,正逐渐成为发展民营经济的新引擎、应对区域竞争的新逻辑。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河南迫切需要紧跟发展趋势,加快“现象级”民企IP培育,力争实现在新一轮竞争中突出重围。针对“现象级”民企在杭州、深圳、成都等地集中涌现,河南有必要深挖其背后的实践密码,为河南培育“现象级”民企IP、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杭州、深圳、成都“现象级”民企崛起的实践密码

分析杭州、深圳、成都等地“现象级”民企崛起背后的原因,构建形成“政策—城市—人才—产业—文化”五位一体支撑体系是其关键所在。

高效率政策支持体系赋能“现象级”民企出苗出青。高效政策体系的核心在于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供给闭环,通过前瞻性制度设计破解关键堵点,以动态化服务机制保障落地实效。一是在“最先一公里”环节突出顶层设计。杭州以长期迭代与灵活适配相结合为特色,构建多维度产业发展图谱,确保政策设计直击产业链痛点与市场开拓难点,并针对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设立“雏鹰计划”,提供研发补贴、租金减免等梯度支持,如近期爆火的宇树科技在初创期便获得“雏鹰计划”的扶持。二是在“中间N公里”构建创业创新创造容错机制。成都推出“蓉投护航计划”大力发展耐心资本,通过提供融资策略建议、搭建产业资源对接平台等措施深度绑定资本和产业,如设立影视产业风险补偿金,对票房未达预期的给予30%成本补贴,从而降低创新试错成本,实现“创新活力—风险包容—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三是在“最后一公里”打造成果转化要素保障快速响应机制。深圳市率先推出“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政策,打破地域限制,允许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深开展转化工作,并通过“科技红娘”机制精准匹配需求与成果。如深圳大学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允许科研团队通过技术作价投资和股权激励实现利益绑定,建立“零门槛费+远期收益”模式,保障科研团队权益。

高能级城市支撑体系赋能“现象级”民企裂变式成长。高能级城市凭借资源密度、创新浓度与开放高度的复合优势,通过高端资源集聚、国际化视野拓宽与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多维赋能,为民企突破发展边界、实现裂变式成长提供系统性支撑。一是拥有强大的要素汇聚能力。深圳立足要素集聚优势,通过在基础层布局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在应用层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在产业层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功能区,在融资层吸引众多知名金融机构,形成了民企发展壮大的支撑力。二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化支撑能力。杭州通过数字化贸易基础设施的全球渗透、创新要素的跨国协同配置、制度性开放的政策实验场效应,形成了与全球市场快速链接的支撑力。三是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成都依托其独特的文化聚合与产业协同能力,整合了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创意人才、天府文创城数字技术企业集群、光线传媒等资本以及政府对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孵化”政策,最终实现了艺术、技术、资本与地域文化的跨维度共振,催生“现象级”国漫IP。

立体化人才服务体系赋能“现象级”民企发展核心动力。先进地区通过企业家精神引领、高层次人才集聚、产教融合培育、多元激励护航的立体化人才体系,为民企突破技术边界、实现持续创新提供核心动能。一是突出企业家IP培育。杭州通过推出企业家素质提升课程、举办全球创业者大会、宣传推广企业家创业故事与管理经验,塑造了梁文锋、冯骥等“企业家IP”集群,推动企业家从“经济人”向“城市合伙人”转变。二是突出政策牵引和市场配置。杭州先后出台“人才生态37条”“‘名城工匠’培养生态建设”等系列政策,以政策红利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通过市场机制高效配置人才资源,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三是突出创新价值实现。成都支持本土高校面向实践开设数字文创等特色专业融合的产教融合平台、设立联合实验室及实训基地,打造多元化、精准化的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品牌,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价值。

多元化产业生态赋能“现象级”民企强力支撑。产业生态是杭州、深圳、成都等地“现象级”民企突围而出的共性支撑。依托全链条产业集群、多元协同的创新网络以及相互支撑的差异化产业布局,杭州、深圳、成都推动打通产业创新全链条,加快构建从“猜想”到“产品”的全过程链路,加速“现象级”民企的培育成长。一是注重打造快速响应的全链条产业集群。成都以“一杯咖啡的距离”构建数字文创产业链,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集聚了包含可可豆动画、墨境天合、千鸟动画、腾讯新文创总部、AG电竞集团等业内顶尖企业的60余家企业以及6000余位专业人才,形成涵盖IP孵化、内容制作、衍生品运营的完整链条。二是注重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多元创新生态。杭州以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科教平台为锚,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核心,与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民企共同构建环大学、环科创平台的业态创新网络,形成“学术—产业—企业”的城市创新“热带雨林”。三是注重构建相互支撑的差异化产业布局。深圳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领域形成“龙头企业+专精特新”的雁阵式梯队,同时以南山区聚焦数字经济和机器人、福田区发力金融科技、大鹏新区专注海洋经济和生物医药等差异化布局,为“现象级”民企培育提供“技术—产业—金融—市场”等产业生态结构。

鲜明的城市文化基因赋能“现象级”民企深层驱动。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作为典型移民城市,杭州、深圳、成都等地开放、共享、包容、创新的城市文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深层动力,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各地民营企业培育成长的不同文化特征。一是在于形成了“勇于进取”的创新文化。深圳融合改革文化和移民文化,构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新求变、开放多元、自由包容等富有特质的深圳文化,是推动“现象级”民企涌现的深层驱动力。作为当代中国最完全、最彻底、规模最大的移民城市,突发式、浪潮般、全方位的移民把各地区、各民族的源文化移植到深圳,在碰撞融合后孕育开花,形成千帆竞发的移民文化景观,让深圳成为“一片献给可能性的土地”,铸就深圳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营造深圳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从《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到《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深圳通过构建包容试错的创新制度体系,将促进创新的政策环境沉淀为崇尚创新的文化基因。二是在于形成了“长期主义”的企业文化。杭州“现象级”民企培育均经历漫长的迭代成长,得益于其重视“长期主义”的企业文化。杭州“六小龙”创始团队普遍具有突破性创新信仰和“硬科技”攻坚的长期主义精神。杭州通过解决三个关键问题—政府如何让钱“等得起”、资本如何“看得懂”技术、企业家如何“熬得住”,构建硬科技研发的长周期资本支持体系,让杭州企业家树立长周期的创新信心,将“长期主义”的制度保障沉淀为文化共识。三是在于形成了“张弛有道”的城市文化。人才是“现象级”民企培育成长的核心抓手。作为移民城市,成都开放包容、温暖舒适的城市生活文化将慢生活与快创新深度融合,为创新人才的灵感爆发提供温床。成都茶馆文化中的慢生活与高新区快节奏并存、传统川剧与数字艺术共荣的包容生活环境,“勤劳与闲适兼得”的生活状态,孕育“张弛有道”的创新土壤。

杭州、深圳、成都“现象级”民企群体崛起对河南的启示

根据杭州、深圳、成都等地“现象级”民营企业发展的“五位一体”实践密码,河南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构建动态适配的政策体系。借鉴杭州长期性的前瞻产业布局、成都风险补偿基金、深圳聚焦需求的转化响应,在超硬材料、具身智能、量子信息、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河南优势领域,建立靶向对接的研发、租金补贴等培育政策体系,支持初创企业安心创新创业;组建政府独资的“产业风险补偿基金”,鼓励试错容错;突破地域性、玻璃门等政策限制,强化百强县(区)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民企诉求的政策衔接上的先行示范,加强数字化技术成果载体平台建设,加快成果转化响应。

打造支撑力强的高能级城市环境。借鉴深圳高端要素网、杭州全球高端价值链嵌入,谋划超硬材料、超算等国家重大科技装置落地并形成一批国家实验室,以自贸区吸引外资大型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在金融岛落地,持续汇集民企培育的高端科教金融资源;要全面提升省会郑州的国际化水平,为河南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端提供重要支撑。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借鉴杭州企业IP培育、高层次人才建设以及成都人才激励实践,建立民营企业家IP培育计划,通过企业家素质班、创业者大会、豫商故事会等,打造于东来等“现象级”豫派企业家IP矩阵;锚定高层次人才,加大在民企中布局博士后、中原名家、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及载体的比例和数量,强化市场方式配置人才薪酬;加强优势领域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多资源、技术决策权,为“现象级”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建立敏捷协同的产业生态。借鉴成都要素响应产业集群、杭州产学研融合生态、深圳差异化产业布局,以开发区为载体打造产业链式衔接的企业集群,形成1公里范围的技术、研发、金融、制造、运营等要素供给圈,形成企业要素供给的快速响应生态圈;打造郑州北三环科创大走廊,发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载体平台,加快形成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创新创业—企业集群的培育“现象级”民企发展的微生态圈;在粮食、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我省有特色的产业协同体,突出区域布局差异,打造技术—产业—金融等要素需求的供给圈。

培育诚信包容的文化土壤。借鉴深圳创新文化基因、杭州长期主义精神、成都生活慢文化,大力弘扬长期主义的文化精神,围绕技术突破、熬得住周期性波动等主题,加强对民企长期主义文化的支持力度,推动长期主义成为培育“现象级”民企的文化共识;将河南诚信文化、中庸文化等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带有河南特色的城市文化IP。

(作者系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