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前一日
4月3日下午
重庆 S39 渝长复线高速
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夏某驾驶的一辆汽车
追尾货车造成人员死伤
事故共造成夏某等7人死亡、1人受伤
近日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公布了
这起车祸的调查报告
曝出司机患病、汽车超员、
低速行驶等问题
其中报告中表明事故司机
患有重度鼾症
引起广泛关注
客车司机患重度鼾症
病理性嗜睡
导致注意力分散为事故主因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报告显示,该起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已查明:患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俗称“重度鼾症”)的夏某非法营运且超员,追尾一辆近百吨重、低速行驶的超重型半挂车,致使7人死亡,1人受伤。

《报告》称,今年36岁的重庆垫江籍驾驶员夏某患有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日间嗜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事发当日上午,夏某驾驶车辆载客从重庆市主城区开往垫江县,中午抵达垫江下客。仅过了一个多小时,夏某开始在垫江县沿途揽客,14时50分许搭载7名乘客(超员一人)驶入高速。
另一方面,当日凌晨2时许,夏某兴驾驶一辆超重型半挂汽车列车(所载货物为一台钻机,车货总重97.2吨)从重庆市城口县出发驶向重庆主城。15时12分许,夏某兴在长寿服务区短暂休息停留12分钟后,继续上路。仅6分钟后,夏某驾驶的小汽车追尾夏某兴驾驶的超重型半挂车,致使事故发生。
事故发生时,夏某的车速约为98.78公里/时,夏某兴的车速为30公里/时。

图片来源:重庆市应急管理局
夏某车辆的行车记录仪
视频显示
↓↓↓
夏某驾驶车辆事发前17秒在无其他车辆和障碍物影响的情况下,存在3次车辆方向左右偏移的现象,
在事发前12秒能清晰发现前方超重型半挂车时,在左侧第一、第二车道无其他车辆行驶的情况下,未采取制动和变更车道避让,仍继续向第三车道偏移,直至撞击前车尾部。
调查组认定,夏某患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事发前驾车行驶中多次偏离正常行驶轨迹、骑压行车道分界线,事发时车辆在向右偏离轨迹过程中且未采取制动减速措施的情况下,追尾撞击前车,其因重症呼吸障碍病理性嗜睡导致注意力分散的行为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夏某兴在事发前2分钟行驶速度低于60公里/时,且其运载的超限货物尾端未规范设置明显警示标志,是导致此次事故的次要原因。
7条生命消逝
只因被忽视的 "睡眠杀手":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这也给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究竟这个病症有多危险?
又该如何防治?
什么是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是睡觉时上气道部分塌陷,气流受到阻碍出现打呼噜和低通气或上气道完全塌陷出现呼吸暂停的疾病。
这种疾病与单纯打鼾完全不同,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
患者常在夜间经历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呼吸暂停,每次持续数秒到一分钟不等,导致身体反复缺氧;
还会出现日间嗜睡的症状,日间嗜睡不明显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10次/小时也可诊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发于30-49岁的中年男性,且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8倍。高发于肥胖及颈围粗大的人群。患有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下颚后缩、下颚过小、甲状腺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等疾病的人群也易患该病,另外,酒精、镇静剂、安眠药也易导致睡眠呼吸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潜藏着多少危险?
上海中山医院医生提醒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会显著增加多种风险
↓↓↓
高血压风险增加3倍;
心力衰竭风险增加2.3倍;
2型糖尿病风险提升30%;
脑卒中风险上升60%;
还会导致认知障碍,甚至痴呆;
工作效率降低,交通事故风险增加;
甚至夜间猝死,严重威胁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

另据专家介绍,大约每4个打鼾的人里有1个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剩下的3个随着年龄或体重增加也可能进展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温馨提示:
这些症状是危险信号
一张图测出
你的"鼾症"程度
↓↓↓

出行这些信号
尤其要警惕
夜间警示信号
打鼾且鼾声不规律(时断时续);
睡眠中呼吸暂停,随后大声喘息;
频繁觉醒,睡眠不安稳。
白天危险信号
晨起头痛、口干舌燥;
白天过度嗜睡(交谈、吃饭甚至驾驶中入睡);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
情绪不稳,易怒或抑郁。

5大策略守护健康睡眠
体重管理是关键
远离危险物质
治疗基础疾病
鼻中隔偏曲;
慢性鼻炎、鼻窦炎;
扁桃体肥大;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调整睡觉姿势
高危人群早筛
BMI≥28的肥胖者;
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夜间观察到呼吸暂停者;
职业驾驶员。
坊友们睡觉时会打呼噜吗?赶紧转发给家人!
来源:新闻坊综合澎湃新闻、重庆仁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劳动报
编辑:盛莉、沈谦益(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