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正在四川成都举办,共设35个竞赛大项、61个分项。连日来,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表现亮点十足,捷报频传,精彩纷呈的赛事吸引了众多目光。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热衷于体育运动,不仅历朝皆“习武尚体育”,古代还设有很多专门的体育比赛。如今,赛场上的各项运动,我们都能从不少文物中找到古人的影子,古人都热衷于哪些运动?一起来围观下吧。
射箭——姿势要帅动作要快
成都世运会射箭大项分为野外射箭与射准射箭两项,连日来,该赛事备受关注。
说起射箭,老祖宗也是专业的。作为讲求技术的比赛项目,中国的射箭活动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后发展成为射箭运动。

“射者,仁之道也。”在先秦时期,就有“六艺”的说法,即“礼乐射御书数”,射箭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名为“射礼”的活动。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有一件唐代骑马射箭俑。只见这位来自大唐的武士骑一匹健硕的骏马,双腿夹紧将奔跑的马匹刹停,大臂微向内收,小臂弯曲,集中力量将弓弦拉满。想象一下,此时发生了什么?一定是他发现了狩猎目标,所以眼疾手快将箭射出。

在四川博物院,还有件镜头感十足的汉陶弋射俑。瞧,他扎马步与半跪姿结合,双臂轻微向上一张一弛,仿佛这支箭已经命中目标。
蹴鞠——皇帝也喜欢的“国民运动”
腰间悬挂布条(腰旗)去打美式橄榄球,这就是腰旗橄榄球。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讲究团队协作的一项运动,就是老祖宗热爱的蹴鞠,以至于宋代诗人陆游都忍不住感慨:“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直径10.6厘米、厚0.6厘米的蹴鞠纹青铜镜,镜背为高浮雕男女四人共同蹴鞠游戏的场景:左侧一个高髻女子正在踢球,右侧一个头戴幞头的男子仿佛正在防守,另有两人在旁观看,场景十分生动。

蹴鞠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早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就十分流行蹴鞠。到了汉唐,这项运动开始兴盛起来,这在史书以及唐诗等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
在宋代,蹴鞠运动发展达到高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十分喜爱。当时蹴鞠分为两种,一种带球门一种不带球门,比赛规则根据参与人数的不同也有差别。宋徽宗时期还有国家队与民间队之分,国家队会从军队中挑选专业人才组队比赛。
冰嬉——藏在冰面上的高超技艺
当轮滑运动员在攻防转换、腾空翻转之间不断切换时,一条最美的弧线成了流动的诗意。今年成都世运会轮滑项目,设置了单排轮滑球、速度轮滑、自由式轮滑3个分项,看着运动员们在挑战极限、呼啸而过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了古代的冰嬉运动?
要说冰嬉最厉害的“运动员”,当数《甄嬛传》里的安陵容了。

作为一种带有节令特色的体育运动,冰嬉在清代被视为“国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冰嬉图》卷,由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就。看,画面上右侧众人簇拥的就是皇帝华丽的冰床。冰场上,旗手和射手们间隔排列,冰上健儿盘旋曲折地滑行,取箭拉弓、衣袂翻卷、彩旗高舞,再看滑行队伍中的花样滑冰和杂技表演,有金鸡独立、双飞燕与耍刀、弄幡等动作,真是惊险又精彩呢!
据了解,清代每年挑选“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冬至到“三九”时在西苑冰上举行冰嬉。皇帝率王公大臣等前往观看,赛后皇帝分等次,恩赏银两。
摔跤——一招一式暗含万千变化
今年的成都世运会上,桑搏是唯一新增项目。桑搏一语来自俄罗斯语,意思就是“不带武器的防身术”,被称为“徒手格斗”技术,分为运动式桑搏(一种摔跤运动)和格斗桑搏两种。其实,在古代运动中,摔跤就一直是主要的比赛项目之一。
莫高窟第290窟壁画中就描绘了一场紧张的摔跤比赛。画面上,两名头扎丱(guàn)角髻、下穿兜裆的选手正在一决胜负,旁边的裁判专注地观察着他们的博弈,仿佛胜败就在下一秒。

这是北周时期一场紧张刺激的摔跤比赛,将摔跤、相扑比赛中讲求技巧和战术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除了这幅壁画,敦煌莫高窟里还有创作于唐代、五代的壁画。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晚唐时期反映摔跤的壁画重于色彩比较,红与绿交织体现色彩的鲜明对比,既显示出身披飘带、穿着精致纹样的竞技者奋力相搏,也说明摔跤正从单纯的军事科目走向兼具表演性的项目,更彰显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五代时期的壁画以墨上刷色,显出颜色之厚重,艳而不俗。这一时期绘画技法的成熟使得竞技者的动作被描绘得更加精细,一招一式之灵巧暗含“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的道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