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体验乡村生活。

果园。
夏日清晨,包头市昆都仑区卜尔汉图镇哈德门村的仙发种养殖合作社果园内,阳光穿透枝叶,为沉甸甸的杏梅镀上金边。几百只溜达鸡穿梭在7000平方米的林间。游客手提竹篮,穿梭于果树间,亲手摘下饱满的鲜果,欢声笑语与清脆的鸡鸣声交织,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图景。谁能想到,这片曾被闲置的土地,如今竟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2004年,杏梅、李子、人参果等第一批果树在哈德门村扎根,拉开了这片土地蜕变的序幕。2006年,合作社筹建蒙古包探索乡村旅游;2010年尝试林下养殖,2018年正式扩大规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如今,这里已形成“种植—养殖—加工—体验”全链条农文旅融合模式,游客既能体验鲜果采摘的乐趣,选购生态禽蛋,又能在蒙古包内品尝柴火慢炖的溜达鸡、酸爽开胃的烩酸菜,沉浸式感受田园生活的魅力。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精准助力。卜尔汉图镇政府以“全链条思维”推动合作社升级: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提升水果品质与禽类产量;在中端,串联采摘、餐饮、住宿等业态,形成消费闭环;借助短视频平台、文旅推介会等渠道,将“采摘+美食+体验”的特色品牌推向全国,知名度与客流量显著提升。
随着合作社规模扩大,大量季节性和长期岗位应运而生。种植养护、禽类管理、餐饮服务等岗位优先吸纳周边村民,实现“务工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的愿景。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的成功模式产生了强大示范效应。稳定的禽类需求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庭院养鸡,对优质水果的需求激励果园提升种植技术,一个围绕果园的微小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乡村经济被全面盘活。
哈德门村果园的成功,只是卜尔汉图镇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卜尔汉图镇激活沉睡资源,在方寸庭院间书画乡村振兴新图景,通过“一村一策一品牌”的创新实践,以闲置院落为素材,以特色产业为丹青,在房前屋后的寸土之间雕琢锦绣,精心构筑起乌兰计三村、二村及哈德门村庭院经济示范矩阵,将传统农家庭院蜕变为非遗工坊、农耕体验园、林下养殖基地等多元业态共生体,孕育出“卜尔汉图的礼物”特色IP。截至目前,全镇已培育十余个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庭院经济生态圈,年产值跨越十万元级规模,实现“闲庭变金园”的华丽转身。
为进一步延伸价值链,卜尔汉图镇还将乌兰计二村废弃校舍改造为集百年党史、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五大主题于一体的红色教育体验馆。研学旅游热潮下,周边民宿、农家菜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红韵引流、旅产互哺”的良性生态。《2025,遇见莓好》《樱为有你,桃你喜欢》等系列文创产品持续放大品牌声量,充满年代感的“红色记忆民宿”、飘着柴火香的“振兴农家院”,正成为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地”。
庭院虽小,连着民生,关乎振兴。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为卜尔汉图镇指明了方向:立足“近郊优势”和“生态底色”,以“小庭院”为切口,探索出一条“以家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产”的共富路径;通过盘活闲置农宅,将农家小院改造成亲子研学、团建聚会、非遗体验的共享空间,打造了印象乌兰计——“桃李十二坊”庭院经济样板;利用哈德门村的林下经济带,同步发展林下养鸡、散养大鹅等立体养殖项目。
卜尔汉图镇党委书记胡海东表示,未来,卜尔汉图镇将持续推动“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以“庭院经济”为支点,建设近郊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让乌兰计的果蔬、哈德门的菌菇走出庭院、直通餐桌,开发更多符合城市周末经济的产品,努力将农家小院打造成城市人的“后花园”、乡村振兴的“会客厅”,让农牧民端稳“生态碗”、吃上“文旅饭”。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通讯员: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