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蒿青团 “云南发布”视频号截图
清明至,青团香。作为传承千年的时令食俗,青团这一美食,承载着中国人对春日的眷恋。在云南,青团也展现出了它的地域特色,其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的面蒿青团,以其独特的山野清气成为滇味春食的代表。
清明前后,砚山田埂间的鼠曲草正值鲜嫩。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面蒿花”的野生植物,此时舒展着毛茸茸的叶片,顶端点缀着淡黄色小花,是制作青团的核心原料。作为云南人最喜爱的春菜之一,面蒿花承载着乡土和自然的气息,彰显着云南人的“吃春”智慧。

田间地头生长的面蒿花 图源:“砚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制作面蒿青团需历经数道工序。采回的面蒿清洗后,用加入食用碱的沸水煮过,去除苦涩,再与糯米粉、澄粉揉成翠绿面团。馅料通常备有三种:黑芝麻花生碎混合糖油、绵密红豆沙保留颗粒感、咸蛋黄肉松裹着沙拉酱的咸香。
面蒿青团包制时需精准掌握面皮厚度,确保蒸制时不破不漏,上锅大火蒸8分钟后,刷油锁住水润光泽,保鲜膜包裹的青团可冷冻保存数月。

揉制完成的面蒿青团 图源:“砚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最终蒸熟的面蒿青团色泽青翠,外皮软糯带有草本清香,与各种馅料形成不同口感组合。部分家庭还会将冷青团煎至表面微焦,增添酥脆风味,咬开瞬间,植物的清香便混着糯米香充盈齿间,仿佛将漫山遍野的春意都吞进肚中。
从田间采面蒿到灶台揉面团,云南人用双手把春天的嫩芽变成餐桌上的美味,让季节流转有了具体的滋味,让传统节气习俗在柴米油盐中扎根生长。当青团特有的草木香飘散开来时,属于云南人的春天,便有了舌尖上的印记。
资料:“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砚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编辑: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