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举行。来自湖南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亮相“代表通道”。作为一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从业代表,李东林分享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具体做法和思考。

走上“代表通道”非常紧张也非常自豪

结束“代表通道”的采访,李东林直呼非常紧张,当然也非常自豪,“能够上'代表通道',也是得到了国家的一个认可。”另外,他告诉记者,通过“代表通道”,分享了行业的故事、中车的故事,以及湖南的故事,这让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又很担心自己讲不好这个故事,讲不好湖南的特点。

李东林表示,既然有“代表通道”这样一个窗口,“我觉得应该全力以赴去讲好故事,让整个世界、整个中国来认识湖南,喜欢上湖南这片土地,同时,也让大家能够感受到制造业的蓬勃生机。”

从功率芯片、算法软件、关键部件到系统集成的自主化

株洲被称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国内30%左右的轨道交通产品都来自这里,同时沿着“一带一路”的足迹,产品出口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整体产值规模超过1600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中国高铁,称之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装备制造的亮丽名片。中车株洲所是一家科研院所改制的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85%以上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李东林分享了一些实践和体会。首先是发挥科技创新的“高能量牵引”。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中车株洲所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收入的8%,重点解决轨道交通动力、控制、安全等各系统的关键难题,成功实现了从功率芯片、算法软件、关键部件到系统集成的自主化,有力支撑了中国铁路装备全面领先、全链领跑。前不久,全球最快的 CR450高速动车组样车成功下线,运营时速可达 400公里,中车株洲所为其提供了最强劲的动力和最精准的控制。

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

关于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李东林介绍,重点有两个“变”:一是“聚变”,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拥有 400多家链上企业、2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4所职业院校,在这里,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生产一辆机车的上万个零部件。这种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极大地缩短了成果转化的时间,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

二是“裂变”,中车株洲所依托轨道交通的技术积累,裂变孵化了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交通和能源装备双集群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如今,中车株洲所的新型储能产业,已经成为行业头部,有力服务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最后,李东林谈到了加强科技人才的“高质量供给”。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中车株洲所聚焦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出得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设立了“新型实验室”,建立了“人才特区”,构建好了研发外部环境,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与地方共建“智能科学研究院”,吸纳国内外顶级 AI 人才,打造内陆城市人才高地。

下一阶段,中车株洲所研发的亮点将会聚焦哪些方面?李东林告诉记者:“未来核心还是会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个方面去下功夫。”

潇湘晨报记者邓舒文 摄影记者孔东亮 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