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专场2月28日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北京力争到2027年建成全球具身智能技术创新高地。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介绍,北京市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已将具身智能确立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方向,并初步形成了“大脑-小脑-本体”协同创新的技术路径。当前,具身智能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应用转化的关键阶段。

“北京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呈现了三大特点。”他说。技术突破成果显著。在具身智能“大脑”大模型、多模态感知融合、运动控制算法等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机器人能够在有干扰情况下快速地通过雪地沙石等复杂地形,实现超百级大高差台阶的持续攀登,具备模糊指令理解和复杂任务执行等能力。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发布全球首个端到端具身抓取基础大模型,可以较低成本实现有干扰复杂环境的泛化抓取能力训练。

应用场景多元化。在园林场景落地了覆盖清扫、消杀、巡检等常用需求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成套解决方案,推动国产高端手术机器人在北京多家医院投入使用,在北京市中小学部署应用辅助教育机器人,展现了创新产品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潜力。通过实施“百种创新产品、百个应用场景”的“双百工程”,已推动多款创新产品在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农业、园林等11个领域的应用场景内实现了示范应用。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已经形成包括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场景应用等环节,覆盖“软硬件协同—场景验证—量产推广”的完整链条。在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超50万平方米的园区空间,聚焦人形机器人、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等细分领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北京市将继续以“人工智能+”行动为牵引,深化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融合,力争到2027年建成全球具身智能技术创新高地,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 张牵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