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高明素有“行正清”习俗,大批市民前往宝鸭山墓园、飞凤山墓园、功德园、祥安园等区内墓园祭扫,表达对逝者的缅怀。

清明节的宝鸭山墓园。高明融媒记者洪海摄

鲜花换纸钱 文明寄哀思

当日一早,各地来祭扫的市民络绎不绝地进入杨西大道一侧的宝鸭山墓园,宽阔的道路一旁挤满小汽车,不少市民在距离墓园约2公里处即下车步行,手捧鲜花,或抬着烧猪,走向逝去家人的墓地。

高明市民周士德携妻女一同祭祖。他说,每年清明全家一起祭祖,既是对先人表示敬意和感恩,同时也是让下一代了解祖先的故事,感受家族的温暖,让家族纽带连接得更加紧密。

手捧鲜花祭祀祖先的市民。高明融媒记者李祥锐摄

在墓园内,记者看到,不少市民保留着传统的祭扫方式,在墓前摆放祭品、上香叩拜,也有不少市民选择献上鲜花等更加环保的祭扫方法。

来自顺德龙江的张先生,将鲜花整齐摆放在先人墓碑两侧,斟了几杯酒洒在墓前,双手合十静立寄托哀思。他说,缅怀先人的重点是心中思念,以鲜花、酒水表达心意,也环保安全。

群众抬着鲜花祭祀先人。高明融媒记者洪海摄

今年,宝鸭山墓园继续提供纸钱换鲜花服务,引导群众文明祭祀,以更加安全、低碳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上午不到10时,园方准备的鲜花已被兑换一空,园方还为祭扫群众提供免费的描碑、洗碑服务。

慎终追远,清明传统习俗与新的风尚

除到墓园祭祀祖先外,清明当天,高明市民亦通过其他各种方式缅怀先人,体现孝道。

在高明乡村,有部分家庭传承着清明插杨柳的习惯,这是寒食节的留存习俗之一。相传,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折柳枝以寄哀思,引得后人纷纷模仿,以此表达对先人的不舍与挽留。不少人认为,家门前弯弯的柳枝,是清明祖先回屋享受子孙祭祀时挂衣服的“衣架”。

烤乳猪是高明群众祭扫的“必备品”之一。高明融媒记者洪海摄

高明人清明祭祖,离不开一只“红皮赤壮”的炭烧乳猪。记者在墓园看到,有不少祭扫市民捧着或抬着烧猪祭祀先人。据说,炭烧乳猪除了彰显祭奠仪式的隆重和表达对先人尊重之意,还含有祈福健康、人丁兴旺的祝愿。这是由于古时岭南地区百姓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家里有猪就说明生活水平不错,如果祭扫祖先时能抬猪拜山,不仅是一种光宗耀祖的体现,也表示子孙对祖先的尊敬和祈福许愿的诚心。

到宝鸭山墓园祭祀的群众。高明融媒记者洪海

除了烤乳猪,清明时,高明人还有拜山后分吃甘蔗的习惯,这是取“甘蔗旁生,以衍宗枝”的意头。大人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记者从高明区民政、文明办等部门获悉,为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安全祭扫、尊崇孝道的理念,今年,各部门亦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号召市民文明祭祀。比如,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就指导主办了网上祭英烈活动,让网友通过线上寄语、云端献花等方式,向英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缅怀;区民政部门亦计划计划在重阳前后组织骨灰植树活动,推动节地生态安葬,倡导绿色殡葬理念。

文/高明融媒记者李祥锐

图/高明融媒记者洪海

视频/高明融媒记者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