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4月9日,德国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正式公布联合执政协议,标志着弗里德里希·默茨领导的新政府正式上台执政迈入实质性阶段。

这一协议不仅明确了减税、收紧难民政策、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核心政策方向,还完成了执政联盟内部权力分配:基民盟掌控外交部、经济事务和能源部等6个部门及总理府,社民党执掌财政部、国防部等7个部门,基社盟则主导内政部等3个部门。默茨在发布会上高调宣称,新政府将向德国与欧盟传递“强大而有效”的信号。然而,这一看似稳固的组阁背后,德国正面临内外交困的多重挑战,默茨的执政之路注定荆棘密布。

尽管联合执政协议已达成,但默茨政府的稳定性仍存变数。一方面,社民党内部对协议存在分歧,需经全体成员投票批准,而该党部分左翼成员对收紧难民政策、扩大国防开支等条款持保留意见。另一方面,权力分配中的潜在矛盾可能引发摩擦。例如,社民党掌控的财政部需为默茨力推的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提供资金支持,但该党传统上更倾向社会福利支出,与联盟党主张的减税和市场化改革存在理念冲突。此外,基社盟主导内政部后,其强硬移民政策可能加剧与社民党在人权议题上的对立。这种联盟一旦遭遇重大政策分歧,恐重蹈前任政府因内耗陷入瘫痪的覆辙。

默茨上任后的首要挑战是,如何通过激进的财政刺激计划扭转德国经济连续两年负增长的颓势。根据《基本法》修正案,德国将突破债务上限,设立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开支,预计到2025年底国防支出占比将升至GDP的3%。这一计划被默茨称为“重振德国工业竞争力的关键”,旨在通过交通、电网升级拉动投资,并通过军工产业扩张创造就业。然而,该政策引发激烈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打破德国财政保守传统的必要之举;反对者则警告,四年内新增1万亿欧元债务将加剧财政失衡,且基建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难以短期内提振经济。

跨大西洋关系的剧变是默茨无法回避的外部挑战。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对欧盟加征20%关税,直接冲击德国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而默茨此前对美强硬表态加剧了双边紧张。他不仅质疑北约的存续价值,更主张欧洲应建立“独立防御体系”。这种战略转向虽赢得部分民众支持,却面临实操困境:一方面,德国军费虽增至GDP的3%,但军队装备老旧、兵员短缺的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另一方面,法英对“欧洲防务自主”态度暧昧,马克龙虽支持强化欧盟防御,但更倾向与北约互补而非替代。此外,默茨计划通过“对等报复”应对美国关税,但德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贸易战可能进一步拖累其制造业。如何在维护欧洲主权与避免经济“自杀式对抗”间找到平衡,考验着默茨的外交智慧。

俄乌冲突持续发酵,使德国陷入地缘政治与道义责任的夹缝。尽管默茨承诺继续军援乌克兰,并支持其“未来加入欧盟”,但对派遣部队参与停火维和始终避而不谈。这种矛盾源于三重压力:其一,德国作为欧洲对乌第二大援助国,民众对无底洞式投入日渐不满;其二,美国要求欧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但特朗普威胁削减驻德美军,迫使默茨在增强自主防御与维系跨大西洋纽带间走钢丝;其三,俄罗斯近期与美直接谈判乌克兰问题,将欧洲边缘化,默茨虽呼吁“欧洲团结应对”,但法德在制裁力度、能源脱钩进度上的分歧削弱了欧盟共同立场。若处理失当,德国可能同时得罪美俄,陷入战略孤立。

极右翼选择党的崛起,正从内部瓦解德国传统政治格局。该党以22%的得票率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其反移民、反欧盟立场不仅掣肘默茨政策推行,更威胁民主体制稳定。更危险的是,默茨曾为通过移民法案与选择党“战术性合作”,打破二战以来不与极右翼结盟的禁忌,这种权宜之计虽短期奏效,却可能侵蚀基民盟的中间路线根基,为民粹势力合法化打开缺口。

默茨执政标志着德国政治右转的新周期,但其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经济刺激的成败关系民生稳定,对美博弈的尺度决定欧洲地位,俄乌困局的处理牵动安全格局,而民粹浪潮的遏制更关乎民主体制存续。这位曾被称作“德国里根”的保守派领袖,既需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政策平衡点,也要驾驭脆弱联盟的复杂博弈。若他能以务实姿态凝聚共识,或可带领德国走出低谷。这场政治豪赌的结果,不仅决定德国命运,更将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