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白天,她是科学岛上的科研工作者,晚上,她是音乐剧场里颜色最鲜艳的酷girl。高考前,文科成绩好到让老师惊叹,大学专业却因为“我想试试”选了机械工程。工科成绩再一次高调刷屏,她又跳转理科,研究从未接触过的大气光学。
她叫王姜菩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大气光学中心在读博士。
她的人生轨迹就如同她身上大胆撞色的明艳“古着”,在所有人都惊呼怎么可以这样的时候,下一个丰富又跳脱的配色,已经在路上。
“不务正业,离经叛道。”这个时常大笑的姑娘这样评价自己走过的路。“但是还挺成功。”
“我觉得我还能再优秀一点,我太渴望变得再优秀一点。”
26岁的王姜菩真出生在山东济南,作为大众传统认知里的学霸,她从小学就开始自主学习,广泛阅读。可就是这个老师眼中无需操心的“尖子生”,来到科学岛后,一度认为自己学不好,甚至想过退研。
王姜菩真所在的安光所大气光学中心成立于1970年,由大气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龚知本领衔研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我国的激光、红外和光学工程任务,开展有大气相关影响的科学研究,特别是激光大气传输研究。龚知本院士在科学岛上,建立起激光雷达团队,自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口径最大、功能较全的大气探测激光雷达,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基本设施比较完善的激光试验场,为我国激光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单位的科学成就让王姜菩真心潮澎湃,可成就背后的科研难度对于她来说,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
“跨越”这个词,她并不陌生。高中时,王姜菩真的语文和英语成绩数一数二,老师觉得她非常有语言学科的天赋,可以考虑报考文学、哲学,甚至小语种。而王姜菩真的选择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但结果也一样让人意外,大学主修机械工程,成绩好到让老师都想“抢人”。
“所以当时来到科学岛,考虑到光学和机械是交叉学科,这个跨越,我觉得我可以。”
作为一个标准的金牛座姑娘,“确定性”是王姜菩真人生的“执念”,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自身的优秀也让她一直觉得,我还能再优秀一点。
然而,这一“跨”的痛苦,连王姜菩真自己都没有想到。
“如果时间再轮回一次,我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
“我觉得科研就像无限流,每次你以为找到了通关钥匙,却开启了一个更大的密室。”
来到科学岛读研后,王姜菩真发现,工科到理科的跨越比预想的高太多,连最基础的理论公式,对她都是“超纲”。数据出不来,程序跑不通,最难的是找创新点——“某天灵光一闪,有了!我觉得我真是个天才,第二天一查文献,人家早在20年前就已经做完了。”
压力最大的时候,王姜菩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去想: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做科研。是不是退研算了。
而那个一直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心的自己,救了她。
王姜菩真的朋友圈置顶,是一个穿着亮眼的蓝橙撞色时装,染着一头淡灰卷发,大笑着的女性照片。这是她的妈妈,也是她最好的朋友,而妈妈这一身与众不同的时髦搭配,就是出自王姜菩真之手,这也是她最大的爱好。
是的,她的副业是一个成熟的古着买家,古着的意思是古代着装,是指具有年代感(通常30年以上)、现在已经停产且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服饰,需通过搭配或改造融入现代审美。 王姜菩真沉迷购买各种有年代感的复古潮衣,不光自己穿,还会设计二改,再次出售。
从小,王姜菩真就在艺术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而母亲的支持,让她肆意地生长,绘画,音乐,设计,摄影,写小说……同样,在文科转工科,工科转理科的跨越中,父母也给予她最需要的支持——无条件的信任。
1000多件风格迥异的“潮衣”,7万字的小说和记录,朋友的爱和信任, 构成了王姜菩真朋友圈的“多巴胺配色”,也让她不断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我。
迷茫的时候王姜菩真也曾不断地问自己:对于人生的未知是追寻理想,还是要务实理性?而千百次失败的沮丧和成功一瞬间的惊叫,让她觉得,人好像是需要理想的,因为这个理想是支撑你存在的意义之一。
这个自称“标准金牛座”的姑娘,在确定性崩解中摸索出独特生存法则,在科学岛工作的这些年,前辈们追逐理想的身影,也是她不断向前追赶的动力。
“龚知本院士。”提起自己最敬佩的科学家,王姜菩真脱口而出,在她印象中,这是一个和蔼可亲却又有点执拗的老人,所谓的执拗表现在对“新”的不断追求,但又对结果保持认真审慎。这种矛盾的统一源自对科学的敬畏,也成为勇攀科技高峰的基石。
在岛上无数个深夜里,这个年轻人不断探寻着自己的方向。她在日记中写下:一群人为一个假设出来的、从未证实过的、未知可行性的目标,毫不犹豫地牺牲。这个目标,我们称之为“理想”。科研亦是如此。
如果要对刚到科学岛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你的选择没有错,继续走下去。”无论是在数据密室沉浸式感受创新和失败的无限循环,还是在复古潮衣的搭配中更加大胆,更加肆意。
26岁的王姜菩真,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