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艾仙直播时讲解手工刺绣挂件。

  娄烦刺绣,属于晋绣的一种,广泛流传于太原市娄烦县境内,是扎根当地的民俗瑰宝,镌刻着三晋儿女的情感密码。作为晋绣的一支瑰丽奇葩,娄烦刺绣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深深融入娄烦人民的生活中。从生辰寿诞的庄重时刻,到婚嫁喜事的热闹场景,再到日常起居的琐碎细节,都能觅其身影。

  相比于大家熟知的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以娄烦刺绣为代表的晋绣也颇具特色。曾经人们日常穿的衣服、戴的配饰主要依靠手工缝制,而讲究人家的衣服上常常装饰有刺绣显得上档次。所以,刺绣成了女工活中最高档的手工技艺。从历史渊源来看,娄烦刺绣至少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

  日前,在娄烦·乡村e镇服务中心,尹艾风、尹艾仙姐妹给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深情地讲述起她们对娄烦刺绣的满腔热爱以及参加非遗研培的难忘往事。在这里,“雪梅绣坊”通过直播带货让娄烦刺绣突破地域限制,远销至全国各地,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山西省“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十人②

  人物名片

  尹艾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绣活(娄烦刺绣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获评全国文旅致富带头人;尹艾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绣活(娄烦刺绣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姐妹俩2019年11月参加非遗研培刺绣班。2023年获评国家三部委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尹艾风和尹艾仙还有小妹尹艾梅于2017年创立雪梅刺绣工坊,截至目前,共带动贫困户80余户,绣娘300多人,贫困户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共计收入130余万元。

  A 梦想照进现实

  几缕彩线、一根绣针,在绣娘们手中自如穿梭,绣出花鸟鱼虫的灵动、神话传说的奇幻、民俗风情的浓郁。针法丰富,色彩浓烈,尽显黄土高原的豪迈。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娄烦刺绣承载着三晋大地的古老技艺,更寄托着娄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守艺到创新,娄烦刺绣不仅装点着乡邻的日日生活,也托起乡村振兴的朝阳。

  娄烦土生土长的尹氏姐妹尹艾风、尹艾仙从小就被绣绷上流转的彩线吸引,耳濡目染间爱上了刺绣,跟随奶奶和母亲学习。2017年,尹艾风就与妹妹尹艾仙、尹爱梅成立了“雪梅刺绣工坊”,从最初零星的订单,到如今网络直播间络绎不绝的问询,她们的事业蒸蒸日上。

  在尹艾风与尹艾仙的心中,真正让姐妹俩的刺绣之路迎来蜕变的是2019年年底参加的那次非遗研培。研培的经历为她们打开了全新的艺术世界,梦想之光照进现实,成为绣坊发展路上意义非凡的转折点。

  2019年11月,经过尹艾风、尹艾仙姐妹的积极争取,她们成功获得了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习计划——山西大学布艺(刺绣)班的资格。那年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给姐妹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宝老师就是我们的引路人!研培时,伊宝老师还带领学员拍视频,带我们走出课堂去采风,带我们见了大世面!”回忆起当年的研培经历,尹艾风、尹艾仙姐妹都很激动,笑容灿烂、眼中流光。“我现在每创作出一个作品都会第一时间发给伊宝老师,请他提意见。”尹艾风边说边打开手机,“看,我昨天还请教伊宝老师,看这款包包的设计怎么样。”

  研培班的课程不仅包括刺绣针法,还有色彩搭配、绘画知识、饮食文化、青铜纹样等各种课程,尹艾风说:“我们学习的课程非常全面,原本只知道低头绣花,绣个花、绣个胖娃娃,色彩课教会我更美观更和谐的用色技巧,青铜纹样课启发我在作品中融入了更具传统味道的纹样和线条。”

  当时的研培班共有50名学员,大家分成多个小组进行学习,学员间相处和睦,常在一起交流经验和技巧,讨论设计灵感。直至现在,尹艾风、尹艾仙与当时的老师,还有许多同学都保持联系。

  那次的研培经历不仅让尹艾风、尹艾仙掌握了新的针法和配色技巧,学会制作多种刺绣作品,如包包、挂件等,更让姐妹俩明白了什么是非遗,该怎么做非遗,以及非遗的价值和意义。她们认识到刺绣不仅是传统手工艺品,还能作为文化载体,传递娄烦刺绣的独特魅力。

  B 下决心“走出去”

  非遗研培,可以说是尹艾风姐妹刺绣事业的“转折点”。研培给她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刺绣技术的提升,更是眼界的开阔与传承思路的转变。

  “我从小就热爱刺绣,上学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课,我悄悄在课桌下面绣花。当时有一个梦想,想把自己绣的一大包鞋垫卖到天安门广场去。”尹艾风笑着告诉记者。十年前,尹艾风姐妹依靠缝羊绒大衣来赚取家用。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互联网的姐妹,把几十双刺绣鞋垫的视频发在网上,竟有很多网友询问如何购买,打开了她们在线销售的思路,发展到如今便是直播带货。

  彼时的她们,拥有着对刺绣的满腔热爱,却对“非遗”毫无概念。

  参加研培让当时的她们意识到,“原来咱们干的就是非遗啊!”那下一步该如何做?研培中伊宝老师的话点拨了她们:非遗传承,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更需要创新。光绣鞋垫没有市场,那就将它们变成伴手礼,针对生日、婚庆等不同场合需求设计产品,在特殊节日推出符合节日主题的作品……

  创新需要创作者丰富的经历与阅历,而尹艾风与尹艾仙也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外面的世界好大好大,还是要出来学习。”在回忆研培带给自己的感受时,尹艾风感慨道。走出去,首先是走出娄烦,去接受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西安、厦门、大同……各类比赛、学习交流班,“只要我们知道的、能报上名的就都不会放过,我们姐妹三个想都不想就报上。”尹艾风自豪地说道。

  走出去,是“雪梅绣坊”走出去,更是山西晋绣走出去。“当时我去山西大学参加研培时,就感觉到我得走出去!”尹艾风这样告诉记者。如今,离尹家姐妹参加研培又度过了六个春秋,曾经梦想“把鞋垫绣品卖到天安门”的少女的手掌已经因刺绣变得粗糙,而她们的作品已然承载着年少的梦想,飞到北京、海南乃至大洋彼岸,收获了赞叹与瞩目,回应着她们“走出去”的信念,在非遗传承的浪潮中散发阵阵“雪梅香”。

  C 绣出美好生活

  非遗研培班不仅为尹艾风姐妹提供了娄烦刺绣制作技艺创新思路,还坚定了她们将刺绣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2017年,尹艾风姐妹就开始免费教授娄烦当地农村妇女刺绣技艺,那时的想法很单纯,“想着大家一起有个干的,用自己的手艺赚一份家用”。

  参加非遗研培后,尹艾风尹艾仙获得了新思路。她们立刻着手将娄烦刺绣培训班规范化,每期培训班人数控制在50人,每期培训7至10天。在通过考核后,尹艾风姐妹俩按照学员的刺绣水平、能力高低,分配相应的客户订单,让大家的技能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8年过去了,尹艾风姐妹始终坚持免费教学。“学员有娄烦当地的,有水库移民,还有矿区搬迁过来的。她们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尹艾仙介绍道。从开设培训班以来,已有约2000名绣娘接受了培训。“多绣一件绣品就多挣一份钱”,她们用从尹艾风姐妹那里学到的晋绣技艺,绣出了美好生活的新画卷。如今,这些绣娘们既能在家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又能凭借手艺增加家庭收入,真正做到了抱娃、养家两不误。

  “印象中,年龄最大的学生是一位70多岁的奶奶,年龄最小的学生是我自己的女儿。”尹艾风笑着对记者说。在众多学员中,有一位聋哑女孩小京(化名),让尹艾风印象格外深刻。在教小京学习刺绣时尹艾仙付出了很多心血,“我自己学习手语和她交流”。她深知,像小京这样文化程度低又身有残疾的农村女孩,需要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令人欣慰的是,小京在刺绣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毅力。经过培训,她的刺绣技艺出类拔萃,尤其是人物刺绣,细腻生动,特别受客户欢迎。

  从凑在一起织补羊绒大衣的姐妹小团体,到如今规模不小的刺绣工坊;从传统的花样到工艺复杂的刺绣文创,娄烦刺绣在这片土地上、在娄烦妇女的巧手中鲜活存在。尹艾风姐妹凭借着对晋绣的热爱与坚守,不仅为当地农村妇女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更为晋绣传承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赵丽娜 实习生 王丽宇 张祚 仝佳璇

  1.尹艾风(左)、尹艾仙正在直播展示娄烦刺绣作品。

  2.尹艾风进行婚庆作品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