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之畔,一场全民共盼的体育盛会即将拉开序幕。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筹办情况,首次提出由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链接」。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深圳正在不断推进264项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创新实施城市“第六立面”提升改造。
本周,不妨从深圳的“第六立面”开始,一窥城市发展的多面性。
“办赛”与“营城”双向奔赴
“城市第六立面” ,指的是人们在可达的较高视点,如山体、高层建筑和飞机起降区等,俯瞰城市时可感知的城市风貌。

俯瞰深圳,“山海连城”城市图景浮现眼前。深圳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海景观资源,激活约2亿平方米的屋顶存量空间,积极推进滨海景观提升项目。270°观海平台、星光夜市、荧光跑道……一个个高品质城市休闲活动空间,将随着十五运会赛事的举办,融入深圳人的生活中。
俯瞰深圳,体育场馆更新完毕“整装待发”。此次“不新建大型场馆”的十五运会,“深圳速度”与“深圳质量”再次刷新大型赛事场馆建设标准,深圳赛区成为全省首个一次性完成所有场馆体育工艺验收且全部达标通过的赛区。
俯瞰深圳,大湾区区域协作“热流涌动”。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深圳、香港共同承办的马拉松比赛将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赛事。此前,在统筹协调十五运会马拉松测试赛中,深圳创新采用“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三重核验防控机制,实现了“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无感智慧通关,成功破解在不同法律体系下人员、物资、信息等关键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难题。
当十五运会闭幕式在深圳举行,裸眼3D、低空经济等科技手段,照亮的不仅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底色,更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未来。
“人货两旺”背后的城市吸引力
仰望蓝天,深圳发展的另一面,蕴藏在飞机忙而有序的起降中。
从本周深圳机场发布的数据可见一斑:今年上半年,深圳机场客运吞吐量达到3257万人次,同比增长10.9%;货邮吞吐量达到98.3万吨,同比增长14.1%;航班架次达到22.1万架次,同比增长约7.2%,均创下了机场开航以来同期新高,人流、货流两旺。

向内看,上半年,深圳机场实现“公交化运营”的“深快线”增至17条,日均往返超700架次,国内航线旅客量增速在前十大机场中排名第一,处理跨境包裹超180万件,推出“空港臻鲜汇”特色农产品项目,上半年完成跨区域订单近6000件。
向外看,上半年,深圳机场国际及地区旅客量达到305.4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了30.7%;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班量超2万架次,同比去年增长26.1%。两项数据均超过了2019年同期,创下了机场开航以来的新高,联合航空公司新开或加密了往返墨西哥城、利雅得等12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国际及地区货运通航城市增至43个,全球货运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24小时通关的常态化运作、高效便捷的“落地签”、“1+N”机场的合作模式、跨境电商特种货物管理系统2.0版的正式上线……当人流、物流不仅是数字,而是便捷生活的体验,城市的吸引力便纷至沓来。
把握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眺望远洋,川流不息的集装箱货轮,是深圳城市发展活力的真实写照。
7月22日,深圳经济半年报外贸“成绩单”出炉「链接」。
据深圳海关统计,2025年上半年,深圳市进出口2.17万亿元人民币,居内地城市首位。其中,出口1.31万亿元;进口8588.6亿元,同比增长9.5%,进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当下,全球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且持续筑高贸易壁垒。面对诸多不利,深圳把种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转化为订单的确定和生产要素的稳定,把新形势、新挑战转化为外贸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
外贸“双第一”,是深圳经济韧性的硬证明。这背后,也是“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智慧。
从贸易伙伴看,东盟在2024年初开始,持续保持深圳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今年上半年,美国已经掉出前三,跌至第五。
从基础设施看,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深圳)已开通27条出口线路,可以抵达德国、捷克、意大利、俄罗斯等47个国家及地区。
从产业链看,“深圳制造”的产业链韧性与比较优势持续释放,成为稳住外贸基本盘的核心支撑。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82.6%,比亚迪海外半年卖出47.2万辆新能源车,深圳企业影石创新的全景相机在海外受到热捧引发排队,这是“深圳智造”的魅力,也是深圳人“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的务实。
结语
城市发展,根基在人。让场馆改造惠及市民,让机场成为便捷出行的“家门口”,让企业把“篮子编牢”,回应细小的需求,看重奔波的脚步,支持创新的尝试,一座让各种要素带着温度不断奔涌流动的城市,它的活力就不会停歇。
主笔 / 钟鹏超 李婷
排版 / 刘雅婧 温维
审校 / 庞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