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刘蓉、明方健)汉江之畔,一座占地3400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正成为区域文明实践的 “灯塔”。由丹江口市大坝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造的“畅春园文化润民心”项目,通过“文化润心、志愿聚力、护水同行”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一条民生服务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培育320名骨干志愿者,累计服务1.8万人次,成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文明实践的亮丽名片。

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通讯员 供图
闲置阵地变身文化高地
面对汉江集团政企分离后4626名退休职工的文化服务需求,以及南水北调水源保护的重大使命,2023年启动的该项目对原畅春园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活化利用闲置场地,建成集非遗传承、文艺展演、生态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阵地,年均开展活动150余场,吸引周边群众日均打卡超百人次。
“1+3+N”志愿体系激发治理活力
项目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建”志愿服务体系,以街道实践所为枢纽,整合退休职工护水队、文艺骨干队、银龄宣讲队三支主力军,联合文化馆、剧院等N个社会单位,形成“群众点单-团队接单-社会助单”服务闭环。67岁的退休职工王阿姨在“畅春讲堂”学习国画后,主动成为社区绘画教师:“现在带着20多个学员,生活比退休前还充实!”

“流动课堂”进社区。通讯员 供图
四大板块构筑文化生态双屏障
项目围绕守水护水主线,打造“培训-创作-展演-实践”全链条服务体系。一是技艺传承,设立民歌、书法等12类公益课程,开展“流动课堂”进社区50余场;二是文艺创新,开发节水主题快板、小品20余个;三是立体宣教,结合“世界水日”举办大型户外展演,将环保知识融入灯谜、诗会;四是实践养成,组建“巡河护水队”开展巡河120次,带动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40%。
数字赋能开拓文明实践新场景
项目负责人介绍,下阶段将打造“线上畅春园”直播平台,开发“护水文创盲盒”“生态研学路线”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并与周边街道共建“文化护水联盟”,推动阵地共用、活动共办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如今,漫步畅春园文明实践广场,既能欣赏退休职工创作的水墨画《丹江胜景图》,也可在“生态文化墙”学习节水妙招。随着“文化+环保”模式在周边街道复制推广,这场文明实践的“蒲公英效应”正在丹江口持续扩散,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注入源头活水。